初中時曾讀鄧拓的《燕山夜話》雜文集,里面有一篇《姜夠本》我印象深刻。抄錄于此,以饗讀者。
《燕山夜話》是一本雜文集。作者馬南邨(本名鄧拓,馬南邨乃其筆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雜文,后匯為五集出版。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大膽評論時政,尖銳諷刺各種不正之風,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語言親切,富有文采。其中像《說大話的故事》、《三種諸葛亮》、《一個雞蛋的家當》、《愛護勞動力的學說》、《從三到萬》等篇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起到幫助讀者開擴眼界,增長知識,提高識別事物能力的作用。“文革”之初,《燕山夜話》被打成大毒草,作者受迫害含冤死去。1966年5月,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運動中遭到批判。1979年,鄧拓得到平反昭雪,本書才重見天日。

平常談話中,說到生產上完成一宗新的試驗,而沒有吃虧,總是說“將夠本”。我曾向幾位同志請教這句話的來歷,都以為是“剛夠本”,把“剛”字讀為“將”字的音。后來有一位熟悉農業生產情況的同志,告訴我說,這是“姜夠本”。回來一查,果然他說的有根據。原來這句話不但是長期流傳的成語,而且是一條重要的農業知識和經驗的總結。元代的農學家王禎,在《農桑通訣》中就曾寫道:“四月,竹簞爬開根土,取姜母貨之,不虧元本。”又說:“俗諺云,養羊種姜,子利相當。”過去對于“取姜母貸之,不虧元本”這一行文字,馬馬虎虎看了,并沒有發現這里邊有什么大道理。而在實際生產知識豐富的人看來,這些文字記載卻概括了非常可貴的經驗。
據說許多有經驗的老農種生姜,一畝沙土地可得三千斤。每一棵姜最初只用一小片老姜做種,長出的新姜就有兩三斤。即使遇到天時不利,田里別的農作物棵粒不收,而種姜的田地上如果也不長什么,你只要挖出原來種下去的老姜,它卻一點也不會損壞,照樣能吃的、能賣的,決不至于把老本丟光了。這就叫做“姜夠本”,也就是王禎說的“爬開根土,取姜母貸之,不虧元本”的意思。這一點在其他許多農書都沒有寫清楚。比如最著名的明代大植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只是說:“姜宜原濕沙地。四月取母姜種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蘆;而葉稍闊,似竹葉,對生。葉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頓長,如列指狀,采食無筋,渭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則老矣。”
說一句公平的話,李時珍的著作在不少地方,并沒有超出他的前人王禎的解釋。王禎的《農桑通訣》有許多記載更切合于農業生產的實際經驗,他說的種姜方法,我看很重要,應該加以介紹。他寫道:
“秋社前,新芽頓長,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劉屏山詩云:恰似勻妝指,柔尖帶淺紅。似之矣。白露后,則帶絲,漸者,為老姜。味極辛,可以和烹飪,蓋愈老而愈辣者也。曝干則為干姜,醫師資之,今北方用之頗廣。九月中掘出,置屋中,宜作窖,谷稈合埋之。今南方地暖不用窖。至小雪前,以不經霜為上。拔去日,就土曬過,用篛篰盛貯,架起,下用火熏,三日夜,令濕氣出盡,卻掩篰口,仍高架起,下用火熏,令常暖,勿令凍損。至春,擇其芽之深者,如前法種之,為效速而利益倍。”
這一段記載顯然是直接從老農的長期經驗中得來的,具有首創的意義。在王禎以前,我們翻閱《齊民要術》《爾雅翼》、《四時類要》等書的記載,都沒有說到這些要領。由此可見王禎的確是在李時珍以前很有成就的一位農學家。當他做江西永豐知縣的時候,經常和老農在一起,研究農桑園藝,總結生產經驗,著書推廣農業知識。他對中國農業科學的發展,無疑地是有重要貢獻的。這里所說的種姜,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例證罷了。
我們應該把王禎等古代農學家總結了的經驗,和現在老農的經驗結合起來,利用北方土壤和氣候適宜于種姜的條件,多多推廣種姜。因為姜對于人的健康大有益處。當然,用量要控制,如果過量了,反而有害,這是不待說的。只要用量適當,那末,姜就可以治療許多種疾病。王安石的《字說》稱:“姜能疆御百邪,故謂之姜。”蘇軾的《東坡雜記》描寫錢塘凈慈寺的和尚,年紀八十多歲,顏色如童子,“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這就證明了生姜對人體健康的好處。《本草綱目》中列舉生姜能治療的病癥,總有幾十種。所以,李時珍說姜是“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
其實,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知道吃生姜對身體有益,所以孔子生平“不撤姜食”。到了漢代,有人由于大量種姜,終于發財致富,因此,司馬遷在《史記》《貸殖列傳》中寫道:“千畦姜韭,其人與千戶侯等。”時至今日,人們的經驗更多了,應該更清楚地知道種姜的好處,進一步加以推廣,決不僅僅因為它夠本而已。
王禎的《農桑通訣》中關于種植生姜的解讀:
1. "秋社前,新芽頓長,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
在秋季社稷節前,生姜的新芽迅速生長,可以采摘,這樣得到的是紫色的姜。因為芽的顏色微紫,所以稱為紫姜。
2. "最宜糟食,亦可代蔬。"
紫姜最適宜用來腌制食物,也可以作為蔬菜的替代品。
3. "劉屏山詩云:恰似勻妝指,柔尖帶淺紅。似之矣。"
這里引用了劉屏山的詩句,形容紫姜的樣子,比喻它的形態柔軟尖細且帶有淺紅色。
4. "白露后,則帶絲,漸者,為老姜。味極辛,可以和烹飪,蓋愈老而愈辣者也。"
在白露之后,姜的外表會逐漸變得帶有絲狀物,這就是老姜了。老姜的味道非常辛辣,非常適合用于烹飪。因為老姜越老越辣。
5. "曝干則為干姜,醫師資之,今北方用之頗廣。九月中掘出,置屋中,宜作窖,谷稈合埋之。今南方地暖不用窖。"
如果將姜曬干,就成了干姜,常被醫生使用。如今北方地區廣泛使用干姜。在九月中旬將姜挖出后,放在屋子里,最好是建窖,用谷稈覆蓋埋藏。但是現在南方氣候較暖,不需要建窖。
6. "至小雪前,以不經霜為上。拔去日,就土曬過,用篛篰盛貯,架起,下用火熏,三日夜,令濕氣出盡,卻掩篰口,仍高架起,下用火熏,令常暖,勿令凍損。"
到了小雪前,盡量避免姜受霜凍。挖出姜后,將泥土晾曬,然后用篛篰(一種篩子)裝好姜,懸掛起來,用火熏三天三夜,以使濕氣完全散出,然后將篛篰口蓋上,仍然懸掛高處,用火保持溫暖,防止凍害。
7. "至春,擇其芽之深者,如前法種之,為效速而利益倍。"
到了春天,選擇芽苗長得較深的姜,按照之前的方法進行種植,這樣可以獲得更快的效果和更大的利益。
以上是對王禎《農桑通訣》中有關種植生姜方法的逐句解讀。這些古代的種植技巧對于了解歷史農業文化和傳統種植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