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隱藏]
年銷7000萬!一位農民用47年光陰種出最好的姜
這樣的道理,放在農業上,同樣受用。
農業難賺錢,很多人會歸因到產能過剩,實際上,目前農產品并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高品質的產品太過稀缺,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大多數人都心態浮躁,一心只想著如何趕緊收回成本,急功近利者在農業上無一不栽跟頭。反倒是那些把精力和財力花在沉淀產品質量上的少數人,極有可能厚積薄發,一飛沖天。一如這位來自山東的農民,窮盡一生的光陰,去細琢一塊姜,把小小的姜做成了一個大產業。
一生獻給一塊姜
山東濰坊,這個全球生姜的種植中心,集散中心,是全國生姜產業化最早的地區之一,“安丘大姜”“昌邑大姜”已成為山東地理標志產品。
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張其錄來說,生姜伴隨著成長的記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1973年,剛成年的張其錄就開始了他的生姜種植生涯。
可是,隨著“安丘大姜”“昌邑大姜”聲名在外,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逐漸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張其錄卻越發憂心。
“生姜生長經歷四季,周期長達8個月,姜農需要不斷噴灑藥物才能確保秋季有個好收成,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等藥物的噴灑少則十來遍,多則二十幾遍。”
他不僅痛心因為濫用農藥化肥,生姜的品質得不到保障,更擔心土壤的安全、姜農的身體健康。
“姜農在噴施農藥時不會佩戴防毒面具,導致大量化學藥物的直接吸入,給身體帶來極大的危害。這不僅傷害農民自身,還讓土壤變得越來越糟糕。我一直想打破這個怪圈,覺得可以用自然的、物理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抱著這樣的初心,他打算攻克有機姜栽種的技術難題。
1992年,他自費3000元購買一臺顯微鏡,用以研究病菌對生姜生長的影響。在當時,3000元能蓋一個瓦房,張其錄的行為招來很多的嘲諷和挖苦:
“你一個初中生,還搞起科研了,好好當你的農民不行嗎?”
他置若罔聞,開啟了漫長的生姜研究之路。
平日生活節儉的他,在購買設備上卻很大手筆。1996年,他為了研發一種新的姜糖制備技術,又花了37000元買了一口壓力鍋。
種姜30年,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張其錄在成為業內首屈一指的“姜博士”之后,他又將注意力轉向無土基質栽培。
在此之前,生姜的無土栽培從來沒有人成功過,相關領域的權威教授也并不看好他。
但張其錄認為,無土栽培有節水、節能、省工、省肥,減輕土壤污染、防止連作障礙、產品潔凈無污染、高產高效益等優點。
這種技術集約的生產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升有機姜的產量,說什么我都得試一試。”
他開始不斷試錯,做對照組實驗,2014年4月27日,第一顆基質栽培生姜在峽山區王家莊街道大雙溝頭村下種,半年后收獲,畝產僅收800斤,比起普通農戶的動輒畝產過萬的產量實在是少得可憐。
不過試種的成功,堅定了張其錄做基質栽培的信心。
“傳統的生姜種植在姜溝里,串聯到一起,隨著下雨、澆水或機械勞作,生姜土傳病害,就會傳播開來,那么我們就采用這種獨立種植的方式,每一顆生姜都種在一個獨立種植袋里,假設這一棵生病了有問題,我們會把這一棵端走隔離。”
而用來做基質的材料也經過精心挑選——采用長白山野生松塔皮粉碎與鋸末及有益菌復配的專利配方。
這樣的有機基質孔隙較大,透氣性好,有穩定的化學性質,不含有毒物質,能滿足生姜根系所需要的營養與氧氣。
而白色的種植袋也達到食品級的安全級別,容易降解,且絕不會釋放有害物質。
姜種則是經過組織培養的脫毒姜種,并采用二次挑選法(生姜芽時嚴格挑選姜塊,種植時嚴格挑選姜芽)嚴格挑選無病健碩的姜塊,確保每一株無土栽培生姜的優良品質。
“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要種出一顆真正的有機姜。”
走進張其錄的生姜基地,我們可以看到,陽光下的鋼架大棚里,一畦畦挺拔壯實的姜苗,發出窸窸窣窣的生長的聲音。
姜田全部覆蓋防蟲遮陰網,黃藍粘蟲板,杜絕地上蟲害的傳播。
在農藥泛濫、農田污染嚴重的當下,這里可謂是一方凈土。
一片不僅僅做調料的生姜
張其錄對姜近乎癡迷的研究,打動了一直想做農業的孫建濤,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創有機姜事業,種良心“姜”,并且把地標優品做成獨樹一幟的行業品牌。
他們創立“祿牌生姜”,進一步開展脫毒姜苗研發及生姜基質栽培有機種植技術,在大家最關心的產量上,從2014年的畝產800斤,到2019年的6750斤,技術升級帶來產量的飛升。
祿牌生姜的品質更是遙遙領先,專業檢測結果顯示,祿牌有機生姜的姜辣素及鈣、鎂、鋅、鐵、鉀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于普通生姜4~22倍。
并且多次經過德國歐陸實驗室500多項權威檢測,零藥殘、無重金屬,連續四年取得OFDC中國、美國NOP有機認證,及供港資質。
祿牌生姜色如黃玉,口感細嫩爽口,纖維較少
雖然,祿牌生姜因為品質出眾,其原料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但兩位創始人卻并未止步于此。
對比鄰國日本在生姜制品及衍生品上的創意,我們實在是缺乏想象力。
比如,日本廠商針對女性怕寒,設計出盛放生姜粉末的袖珍容器,可隨身攜帶,外出喝茶、喝咖啡、就餐喝湯等,隨時加入生姜。
而一家做“口紅式姜粉筆”的小公司,僅這一個產品去年銷售額就高達人民幣 3000 多萬元。
還有保健品行業開發生姜保健品及“生姜減肥”服務項目,日用品行業開發有生姜成分的生發液、洗發水及其他護膚日用品十幾種……
而我們的姜農依然是死守幾畝地,靠低價出售原料賺一點血汗錢。張、孫二人迫切想改變這樣的現狀。他們加大生姜產品開發力度,發掘整合生姜產業和產品文化,打造在全國獨樹一幟的生姜龍頭品牌形象。
祿牌深加工生姜產品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他們的產品除了線上銷售,更在永輝、盒馬鮮生等高端超市上架。
在今年疫情的大趨勢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而姜能夠提升免疫力,是備受矚目的養生食材,在這樣的背景下,祿牌生姜銷量逆市上揚,今年產值有望達到7000萬。
當源味君問及,他們的產品品質這么好,有沒有進軍國際市場的打算?
孫總告訴我:“我們在將來確實想進軍國際市場,讓中國姜在國際市場上揚眉吐氣一把。但在這之前,我們想把好東西讓國人先用上。”而張老則說:“我這輩子就干一件事,能讓老百姓吃上一塊放心姜,這輩子就值了。”
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說:一事精致,便能動人。而張老,正是把種姜這件事做精做細,以一輩子為長度,真正詮釋了什么叫一生一事,一事一生。
一個普通的農民,把不起眼的生姜,做成了一個年產值數千萬的產業,張其錄的成功,再一次證明, 做農業,踏實做好品質是唯一的王道。
我們在歆羨之余,有沒有問過自己,你愿意花一生的心血去打磨一個產品,耗費漫長的47個春秋只做一件事嗎?
當所有人質疑你,不看好你,你還能堅持下去嗎?
你在農業創業路上有過怎樣的經歷,你又是怎樣堅持下來的呢? 期待留言!